您的位置: 主页 > 强迫症 >

你有患上手机强迫症吗?

2014-02-21 17:06来源:上海新科脑康医院


   没事儿总低头鼓捣手机,对着手机屏幕呵呵笑;

 
  在微信朋友圈、QQ空间记录心情,总急着看好友怎么“评论”……
 
  一部智能手机,正这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。而当这种“潮流”影响到十几岁的孩子时,一些家长坐不住了。
 
  为了玩手机方便,沈阳一位16岁女孩热衷坐在班级后排座,家长不得不带她就医。
 
  心理医生提醒,家长应避免“人机交流”过多妨害了孩子人格完善,年轻人应该多和同龄人直接接触,培养“键盘外”友谊。
 
  患“智能手机强迫症”16岁女孩来诊
 
  昨日,沈阳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副主任、副教授王永柏讲述了这样一个病例:
 
  16岁的小欣(化名)在沈阳某高中读高二,近半年成绩下滑严重,老师找了家长几次,反复要求家长别再给小欣配备手机了。
 
  老师发现,小欣总把智能手机放在身边,“总下意识地看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、朋友留言,上课要求关机,她会偷偷开机,将铃声设为振动,一遍一遍悄悄查看。”
 
  老师还发现,赶上班级座位调整、或是上自习,小欣还热衷和同学换座,“她总爱在后排坐着,也是为了方便玩手机,但老师不得不没收手机后,家长又给孩子配了新的。”
 
  在和家长挑明情况后,小欣的妈妈无奈带着她来到心理咨询门诊,寻求帮助。王永柏称,小欣患上了典型的“智能手机强迫症”。
 
  王永柏称,“智能手机强迫症”,是指拥有智能手机的人会常常不自觉地刷机、玩游戏以及收发信息刷微博,“一般而言,查看快速 手机不会超过30秒,有的人只是单纯的将屏幕锁打开、关闭而已。”
 
  建议:培养友谊应尽量“面对面”
 
  王永柏称,青少年学生对智能手机的热衷很正常,“他们爱时尚,容易被潮流左右,这是这一年龄段人群共有的心理特征。”
 
  但与此同时,家庭因素却促使很多学生对智能手机沉迷。“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,此外学习压力大,父母限制多,不放心他们太多接触社会,导致同学以外的交流机会相应减少。”
 
  王永柏称,随着沟通愿望日趋强烈,很多年轻学生开始热衷“人机界面”的交流,手机交流取代了人和人的直接交流,“这非常不利于他们的人格完善,不利于他们专心学习。”
 
  王永柏建议,家长要提醒孩子尽量不带手机到课堂;同时年轻学生也要学会自我控制,“培养友谊应尽量面对面,要用健康、直接的方式交流思想。”
 
  在王永柏看来,如果“手机强迫症”症状明显,严重影响社会功能,应尽早到心理门诊咨询、接受系统的专科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。

就诊绿色通道(可以咨询/预约挂号)

请输入您的电话号码并点击"给我回电"按钮,稍后会在10钟之内给您电话回访。

(本网站已加密,绝对保证您的个人信息安全!)

推荐阅读
就诊姓名:
联系电话:
就诊日期:
疾病类型:

地址:上海长宁区长宁路1355号(近中山公园 节假日不休)

电话:13651723814         QQ:1635290177